听“三网”负责人分享他们的独到见解
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漫长而艰辛的斗争史中,抗菌药物是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但随着抗菌药物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滥用及不合理使用逐步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耐药的“超级细菌”接连出现,药物迭代更新的速度在微生物不断进化与变异面前屡屡吃紧,如何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用,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多年来,我国做出了许多探索与努力。
年11月18日-24日是“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知周(WorldAntimicrobialAwarenessWeek)”,特邀三位专家: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负责人杨小强主任、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刘晓琳主任、全国真菌病监测网负责人徐英春主任,回顾近十多年来抗微生物的管理与发展,并进一步探讨分析抗微生物药的科学管理与使用。
数据监测,为用药科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抗菌药物使用国之一。年前后,中国年人均消费抗菌药物量为g,是美国人均水平的10倍多。年,原国家卫生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达8万人。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了解和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情况以及细菌耐药的情况,年原卫生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建立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此后相关指导性文件每年陆续出台。年,又进一步成立了全国真菌病监测网。”杨小强主任介绍。
“三网的建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徐英春主任介绍,“第一,其网络布局之广,涵盖了我国大部分的医疗机构,这是欧美国家无法比拟的。第二,就是培养了大批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特别是提升了包括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人员的能力。第三,三网体系能够起到预警作用,一旦某种微生物感染发病率突然增高,或是相关耐药数据显著提升,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察觉。我们能在长期监测中归纳总结规律,从而更科学地对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进行规范和指导。”
事实上,类似的数据还不仅局限于指导中国抗感染的临床诊疗。
“微生物药物耐药如今已是全球性的公众健康问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耐药现状也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