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要稳重,老要张狂”是于伟仕喜欢的格言,他认为,年轻人缺乏经验,对世事了解不深,要善于思考学习,所以一定要稳重;等到年纪大了,经验足了,就应该多做事,而不是倚老卖老,什么都不干。这句话成了于伟仕的真实写照。
北京悦康药业董事长于伟仕
每次见面,北京悦康药业(下简称“悦康”)董事长于伟仕总能给人一股超越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如果不是听他用一口浓浓的安徽口音讲述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奋斗史,人们很难相信眼前这位是一名年逾70的长者。
在旁人看来,于伟仕有着一股与常人不一样的冲劲。“少要稳重,老要张狂”是于伟仕喜欢的格言,他认为,年轻人缺乏经验,对世事了解不深,要善于思考学习,所以一定要稳重;等到年纪大了,经验足了,就应该多做事,而不是倚老卖老,什么都不干。这句话成了于伟仕的真实写照。
于伟仕冲劲的另一个体现在于,他不喜欢司机帮他开车。往往车开到一半,就把司机换下来自己开。他说,以前总觉得司机开得太慢,明明可以变线的空档却不变线,这让性子急的他难受不已。
然而,要成功,仅凭借一股冲劲显然是不够的。
从年正式投产,短短5年内,就已经成长为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在拥有近百家世界强企业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纳税大户第26位,并且被美国《福布斯》评为年和年“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悦康就像异*突起的一支*队出现在行业视野里。
对此,于伟仕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总结成功经验,即便在笔者再三追问下,他也只是说:“我也没想明白,悦康的业绩为什么增长得如此之快。”
然而,在随后的谈话中,笔者认识到了他成功的必然性。
那要从年开始说起……
敬业:走遍大江南北却无心驻足看一眼风景
如果说成功有其必然性,那么敬业和坚持肯定是其中两大要素,如果再加上一点具有战略的眼光,那么距离成功自然也就不远了。在于伟仕早年的奋斗史中,“敬业”几乎成了他的一个代名词。
年,我国医药经济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时,于伟仕来到湖南,成为医药购销站的一名业务员,开始了他的医药征途。当时的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并不简单的目标——成为万元户,为了这样一个目标,于伟仕只身走遍整个西南地区。坐火车一遍遍出发到各个地市洽谈业务,回到湖南后稍做调整又再一次出发。为了达到万元户的目标,于伟仕每天只花10块钱,住的是8个人一个房间的招待所,房间里没有洗澡房,也没有独立卫生间,早上常常吃个馒头配点咸菜就上路,穿梭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没有熟人,没有导航,甚至也没有电话。
于伟仕如数家珍般说出了一大串笔者闻所未闻的地名,他的足迹遍布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省份,从地级市、县级市,再到不知名的小镇,甚至让同在现场的一名四川人发出了“连这样的小县城都到过”的感叹,而这些只是于伟仕到过的城市中很小的一部分。
尽管走遍了无数城市,但于伟仕从来没有停下脚步游玩半天。“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每个月都会经过一次桂林,但我从来没有下过一次火车去看一眼这闻名遐迩的桂林山水,直到年,我才陪妻子踏踏实实地从广州出发到桂林旅游了一次。”于伟仕笑言。
年,仅仅两年时间里,于伟仕就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万元户的目标。
坚持:质量只有分,99分等于0
在完成人生第一桶金的积累后,于伟仕开始寻求下一个人生目标。年,于伟仕参加北京药交会后,承包下安徽太和的双福医药站,结束了单打独斗的时代,开始缔造自己的商业帝国。年,于伟仕南下广州、珠海,并在珠海注册成立珠海粤康药业有限公司,与厂家合作,实行包销制。由于走在了同行前面,新的利润源泉使于伟仕的资本很快跨过了新的门槛,由此构筑起健全的医药商业经销体系,打造出自己的销售队伍,在当时全国的抗生素领域销售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商业渠道颇具影响力的于伟仕开始意识到,做商业代理再好,自己的命脉始终掌握在他人手中,常常是千辛万苦把一个代理品种做大后,生产厂家却找各种借口收回代理权。于是,于伟仕下定决心,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工厂和品牌。
年,他买下北京一家濒临停产药厂的壳,改制成立北京悦康制药,选择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新建厂,从他最熟悉的头孢类产品做起,开始了他的工业征程。
制药不同于销售。于伟仕对自己的企业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质量至上”。在他看来,药品是治病救人的东西,再穷再苦也不可能在药品质量上打折扣,更何况他早已衣食无忧。
“从业务员开始,我卖的都是来自大药厂生产的药品,由大型供应站实行包销,质量绝对过硬。在我眼里从来就没有假劣药的概念,怎么能为了利润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呢?”质量至上的理念根深蒂固地固化到了于伟仕的脑里,一直延续到了工业时代的悦康。于伟仕对质量的要求近乎严苛:“药品质量只有分,99分等于0。”这是于伟仕对悦康品质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正是对质量的绝对信心,于伟仕一开始投产就敢于挑战制备难度极高的注射制剂。“从原料药开始,悦康的要求就高于国家药典标准,敢于跟任何一个客户承诺,药品出现任何问题都由悦康承担全部责任。事实上,没有人愿意为不好的产品埋单,好的产品自然有好的销路。悦康的产品从来不愁销路,倒是早年产能一直没跟上,因此我们一直在产能上下功夫。”
年,悦康首批产品投放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7亿元,年增长达到6亿元,年达到11亿元。在笔者追问下,于伟仕仍然对这种爆发性的增长说不出个具体原因。“其实,我也没想明白悦康药业的增长速度为何这么快,如果非得说个原因,那只能说是在品质上的追求。”
正是对于品质的绝对的坚持,造就了悦康的快速腾飞。
管理:制度设计要基于人性
从起步时期来看,悦康生产的抗生素在市场上并没有竞争优势。由于没有原料药生产线,悦康往往需要从竞争对手处购进原料药,制备完成后再与竞争对手同台竞争,有能力生产抗生素的厂家也大多早已形成规模。无论是成本还是品牌,对于初起步的悦康都非常不利。
要迅速拿下市场,就必须让自己的产品做到价廉物美,成本上没有优势的悦康只能从管理上下功夫。如何才能让员工在高效工作的同时不感到抗拒,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品质,这是于伟仕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谈及管理,于伟仕像是一个哲学家,他善于利用人性的特点去管理他的员工。他亲自主导悦康的管理制度设计,并且管理制度自制定以来就没有修改过。于伟仕认为,人性是亘古不变的,因而基于人性基础上设定出来的管理制度自然也就不会过时。
“让员工的每一分付出都能够得到一分的回报,这是悦康薪酬制度的核心理念。在悦康我们不提倡不劳而获,也同样不提倡无私奉献。为什么员工要无私奉献呢?追名逐利才是大多数常人所为,所以我要让努力工作的人获得回报,这种利益是经得起检验的。因此在悦康,工人们的工资是贴在公告栏上的,没有人可以因为关系、因为跟领导关系好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对于品质的管理,于伟仕提出了员工责任制:每一个员工,自药品出厂那天到有效期结束为止,都必须对每一盒产品负责到底。在责任制的规定下,悦康的员工对产品质量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制度保证了于伟仕“质量至上”理念的落实。
深谙人性的于伟仕,凭借优秀的管理制度做到了只有分的悦康品质,保证了悦康的高速发展,为早期的竞争奠定了基础。
责任:做药的人需要有奉献的心
靠仿制药起家的悦康,始终保持着对品质的绝对的追求。但近年来,社会对仿制药的一些质疑让于伟仕多少有点不舒服。“很多人提起仿制药,第一个感觉就是山寨。这样的看法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所谓的仿制药,绝大多数都经过了长期的市场检验,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成熟产品才会有人争相仿制。仿制药的出现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使药品价格下降,老百姓受益,所以仿制药是绝对的好东西。但是由于我国药厂众多,仿制药水平参差不齐,才导致仿制药背上了‘山寨’的骂名。扭转这样的看法,需要加强对仿制药生产的监管,要生产出不亚于原研药的仿制药。”
尽管依靠仿制药起家,但早在年在事业还处于起步时期,悦康就开始着手新药开发。在于伟仕看来,人类的健康需求在不断提高,对抗疾病的技术需要不断进步,所以制药企业有责任为治病救人去投入研发新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出一份力。
但于伟仕认为,我国的药品创新环境尚不成熟,创新路上困难重重:“新药研发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因而每个新药都有专利保护期,但事实上,中国的药品审批环节,以及药品上市后还要面对医保、招标等一系列门槛,一个新药即使研发出来,成功获批,可能还没有完全上市销售就已经过了保护期。企业根本无法收回前期投入的巨大研发费用,这对我国的药物创新是一种制约。”对此,于伟仕显得有点失落。
尽管如此,悦康仍然不遗余力地在新药研发上进行投入。“财富的积累现在于我而言已经不那么重要,我更希望能够为健康事业做些工作。我认为,做药的人需要有这样的心态,才不会被利益冲昏头脑,才不会做出制假售假的事情来。”
写在最后
采访的最后,于伟仕告诉笔者,悦康的名字是他亲自起的,寓意是喜悦、健康。他认为,喜悦和健康都是人类毕生的追求和最重要的财富,他希望悦康药业能够为人们送去喜悦和健康。
在被问及“现在是否还喜欢自己开车”的时候,于伟仕的回答是,在开车的事情上,他最近学会了换位思考:“过去觉得司机开车有点固执,但我现在不那么想了。人家是一名司机,职责就是安全地把乘客送到目的地,不违规,不冲灯,不罚款,而我往往有很多事务要忙,所以我才会赶时间。这么看来,司机并没有错,只是相互站在对方的位置换位思考一下就理解了。”
或者这就是于伟仕人生哲学的思考方式。
如今,于伟仕仍喜欢自己开车,但现在不是责怪司机开得太慢,而是他喜欢掌握方向盘,就像掌控自己人生方向的感觉。(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