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代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医美行业火爆站在风口上的华东医药开拓黄
TUhjnbcbe - 2021/7/23 19:18:00

当下的医疗美容行业正站在风口上,出于容貌焦虑,在颜值经济的驱动下,近年来我国医美需求一直保持强劲,医美行业亦得以快速发展。放在两年前,说它是市场热点不假,但也远远达不到今年这般热度。

医美概念现在仍然“炒”的火爆,这不是仅仅基于概念的炒作,它的背后是业绩的支撑,是大众消费力的爆发。医美概念背后大约有两块,一个是美容护肤品、一个是轻医美注射,前者和当下消费升级、国货崛起都有很大联系,后者则和技术进步有着很大关系。单从消费升级的角度来看就能看出它们是有市场的和潜力的。

今年医美的二级市场的表现,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句话:但凡与医美沾边的上市公司,股价基本都飞上了天。万得医美概念指数在进入今年后,一路高歌猛进,从3月中旬的低点到6月初的高点,期间涨幅高达74%。

从专业定义来看,医美是指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的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医美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消费升级带来的对于“颜值需求”的渴望。现阶段,“颜值即正义”渐渐成为主流思潮。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消费能力最为强劲的20-30岁年轻女性为“医美”主力消费人群,占比高达65%以上。在消费金额方面,人均医美消费量已超过元。

二十多年的老牌华东医药靠医美转型

医美板块指数暴涨,成分股里面短期涨疯了的更是比比皆是,这其中就包括本文的主角华东医药,今年上半年里的最大涨幅高达%。

在医药行业里,与当下热门的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等药企新贵相比,华东医药却是个有着近30年历史、沉浮A股市场超过20年的老兵。

华东医药成立于年,公司总部位于浙江杭州,于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业务覆盖医药全产业链,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医药工业为主导,同时拓展医药商业和医美领域的综合性制药企业。

在过去的几年中,当华东医药被提及时,更多的是与两票制、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药品流通、采购、支付等方面的*策放在一起,其中缘由是与公司的产品结构和业务形态有关。

华东医药的医美业务,其实并非这两年才有的新业务。早在年,公司就通过代理LG的伊婉玻尿酸系列产品,介入了医美领域。此后,又通过一系列收购+代理的动作,丰富了自身的医美产品线。同时,医美相关的研发管线也逐步跟上。

业务结构方面,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主要有三项,医药商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美业务。其中,医药商业与制造业合力贡献了绝大多数的收入。

利润方面,医药商业收入虽高,但毛利率不高,同时医美收入又占比太小,所以绝大数的毛利是由医药制造业贡献。

华东医药的医药工业板块收入及毛利稳定增长,医药工业收入-年CAGR达21%;核心子公司中美华东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在年分别达.4亿元(+5.06%)、23.32亿元(+6.10%),-年CAGR分别达21%、23%。公司在-年间研发支出(医药工业板块直接研发费用)快速上涨、研发费用率持续提升,年公司医药工业研发投入14.44亿元,同比增长8.91%;其中,直接研发费用9.18亿元;外部新药技术及权益引进等研发支出5.25亿元,同比增长94.10%。

医美虽然让公司在当下成为热门,但业务规模却比较小,再考虑到非医美业务的规模与增速,医美业务是否能够拉动业绩增长并改变预期,暂时把这个悬念留到最后策略的部分。

医美板块:全球化视野,多领域拓展

华东医药目前医美业务聚焦于面部微整形和皮肤管理两大领域。海外全资子公司Sinclair总部位于英国,是公司全球化的医美运营平台,并控股西班牙HighTech公司,在法国、荷兰、美国、瑞士和保加利亚拥有生产基地,在全球市场推广销售注射用长效微球填充剂、玻尿酸以及面部提拉埋线、冷冻溶脂等产品。控股子公司华东宁波公司为专注大健康领域产品研发和专业化推广的综合型医美大健康平台公司,目前总代理韩国“伊婉”玻尿酸产品以及赛缪斯系列护肤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销售。

公司独家代理的韩国LG玻尿酸销量领先,渠道优势明显。根据艾瑞咨询《透明质酸应用场景白皮书》,到年中国医药级透明质酸终端年复合增长率达10%以上,其中医疗美容类终端产品市场规模有望保持16.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

华东医药子公司Sinclair的核心产品少女针于年4月13日获得少女针Ellanse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获批适应症为“用于皮下层植入,以纠正中到重度鼻唇沟皱纹”,同时公司也在积极规划其他适用范围的申请计划。

医药商业收入虽高,盈利能力不足。公司的医药商业,做的主要是药品流通的买卖,即将药企生产的药品通过渠道网络,分发、医院药房、零售药店、基层药房等药品销售终端。

医药制造业中传统仿制药、中成药增长后继乏力。说到华东医药的制造业部分,在过去是以仿制药和中成药为主,最典型的两大一线单品,一个是阿卡波糖(仿制药),另一个是百令胶囊(中成药)。

根据销售数据,阿卡波糖在国内呈两家独大的竞争格局。目前,拜耳原研药的市场份额约占6成,而公司的阿卡波糖在放量增长后,目前已经占据了3成市场,年销售额更是超过20亿。对于阿卡波糖的带量采购,最终验证的结果是量增并不能回补降价带来的损失,直接导致之前的高增速成为了历史,这一品种在国内的前景因此被看淡。

再看公司的另一大单品百令胶囊,作为中成药,其关键成分是发酵虫草菌粉,主要的适应症是补肺肾、益精气,是一类典型的免疫调节剂。

百令胶囊作为独家品种,年的销售额高达35亿元。到年上半年,直接坐上了同期中成药销售榜单中的头把交椅。然而,百令胶囊之后的命运却与阿卡波糖颇为相似,虽然没有经历带量采购,但它在版医保目录调整后,降价幅度同比约30%。

而且,中成药还是限制辅助用药、招标降价、二次议价等控费措施的主要目标,百令胶囊在未来的增长亦会受到上述*策的限制。所以,当百令胶囊未来的成长空间遭遇*策压制,尤其是医保谈判降价的影响,必然会弱化调入医保后可及性提高而获益的逻辑。

根据年的销售数据,百令胶囊与阿卡波糖合力为公司贡献超过60亿元收入,超过了同期公司医药制造业收入一半。但是,当*策压制在年逐渐显现时,再叠加疫情的影响,公司医药制造业的收入增速直接探底,毛利率也小幅降低了约3pct(至80.67%)。

展望未来,由于上述两大单品,都是慢病用药,疫情的冲击相对有限。所以,疫后修复其实还是要靠内生的增长,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受*策的影响,显然增长都有些后继乏力。公司虽然培育了一些二线品种,但每个单品的销售相对不大,成长性也不及上述两个大单品,而其中不少都是医保品种和集采品种,未来也将受到*策压制。

由于这些二线品种大都是慢病用药和免疫抑制剂,受疫情冲击不大,所以收入增速在疫后也大概率不会有明显反弹。总之,二线品种对公司医药制造业的业绩增长帮助有限。

医美大热后续还有力可发吗?

公司凭借医美大热,其背后的逻辑是:传统业务增长乏力,随着医美收入的强势增长,公司的定位与预期随之发生改变。对于传统业务,公司医药商业在Q1的收入同比增速回升到16%,除了去年Q1的低基数外,也部分兑现了我们对公司医药商业疫后增速恢复的观点。

医药制造业的最大主体中美华东在Q1的收入同比增速下滑到了-14.58%,主要是受到了阿卡波糖失标后收入同比下降,和百令胶囊因医保而大幅降价的影响,这再次在数据上兑现了我们的观点。

估值方面,净利率取近三年的中位数,可推算出E的净利润为30.15亿元,总市值取6月29日收盘.94亿元,在上述预期下预测的PE约27倍,与wind的21E预测值一致。

再看公司今年以来的估值暴涨,正是建立在市场对医美业务的高预期上。然而,目前的点位相比于预测值,显然是偏贵了,这即说明现在的医美业务对公司估值的支撑明显不足。

因此,医美业务在的当下并不能从基本面上去改变公司定位与预期。所以,公司因医美爆红的本质,其实还是概念炒作,而这也不过是当下二级市场医美热乱象的冰山一角。

但是,医美热并非没有道理。市场规模方面,我国现已成为全球医美第二大市场,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及预测,年国内医美市场规模亿元,到年预计将增长至亿元,即便在高基数下,未来4年间的CAGR依然高达15.2%。

渗透率方面,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年我国医美的渗透率仅3.6%,远低于美国(16.6%)、日本(11%)、韩国(20.5%)。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医美的诉求亦会随之增加。

因此,长期来看医美本身是一条增长快、成长空间大、需求强、持续性好的*金赛道,市场对这样的好赛道有强预期并不意外。同时,公司所在的上游原材料供给端,医疗器械属性浓厚,因牌照而起的壁垒可以说非常高,故而参与的玩家相对较少。这种类型行业的格局,在未来大概率将演变为寡头竞争。

(转载自36氪、首研社,由枫投圈整编而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美行业火爆站在风口上的华东医药开拓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