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底线和核心内容,医院信任度和满意度的重要考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为维护患者健康权益,保障患者安全,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水平,10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5年)》(简称行动方案),将“患者安全专项行动”作为《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5年)》的子行动进行了相关安排。
此次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为期时间为年,从年9月启动,年10月至5年9月实施,直至5年10月至12月总结。针对的是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点聚焦医疗服务相关患者安全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主要内容包含个方面12条具体措施。
一是确保医疗服务要素安全,要求医疗机构加强药品、耗材、医疗设施设备、人员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安全管理,规范整体流程、排查风险隐患。
二是保障医疗服务过程安全,要求医疗机构加强日常诊疗、检查检验、急诊急救、院内感染控制、深静脉血栓预防等医疗服务过程的安全管理,同时做好诊疗信息的保护与应急处置。
三是优化患者安全管理机制,要求医疗机构健全常态化管理体系,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处理机制,并在机构内提升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文化。
同时,行动方案制定的目标为利用年时间,进一步健全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建设,畅通工作机制,及时消医院环境中的各类风险,医院期间受到不必要的伤害,保障患者安全。连续年每年至少完成1轮全院巡检排查和全院患者安全专项培训,至5年末,患者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每百出院人次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年均大于2.5例次,低风险病种住院患者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为此,行动方案提出9项患者安全专项行动监测指标,详见下表。
由表可见,9项均为定量指标,其中不良反应报告率项,分别为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率、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率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率,医院关于患者安全管理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ADR)事关用药安全,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及时监测和发现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利于控制药品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降低药品不良反应重复发生。
在行动方案第9项措施“健全常态化管理体系”指出,探索建立长效数据动态监测平台,合理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回顾性分析、横断面监测、前瞻性预警,及时识别风险,及早干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第10项措施“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处理机制”明确,加强强制上报类事件管理,倡导主动上报与积极处置并重的处理模式,形成非惩罚性报告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建立机构内部不良事件信息报告平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