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代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深读用人单位急招人大学生们慢就业
TUhjnbcbe - 2025/5/10 20:14:00

刚刚过去的高校“毕业季”,让新一批大学毕业生离校踏上了求职路。尽管用人单位早在年初校园春招时便开始布局“招贤纳士”,但一些毕业生似乎并没有投入相应的热情。一边是大学生“慢就业”心态凸显,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人难”。

为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省上多个部门联动,除了推出规模不一、形式多样的人才招聘会外,我省还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构建平台、建立渠道等多种举措,积极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

1“毕业季”现状:毕业生“慢心态”,用人企业干着急

毕业生不疾不徐找工作“慢就业”

面对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一届又一届的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真的紧张起来了吗?

“实际上找一个马上就能入职的工作并不难,但我想做长远打算。”今年6月份离校的孔燕军去外地工作了1个多月后,因为觉得不利于职业发展选择回兰州再次择业。7月27日,在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招聘会上,学金融专业的孔燕军对招聘会上提供的专业对口岗位并没有太大兴趣。“我的专业找工作并不难,但我平时喜欢写作,最好能找个与新媒体相关的工作,在找到合适发展方向前不愿意被具体工作束缚。”孔燕军最后只对一家传媒公司投出了简历。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雷小成在毕业的第四个年头,再次投身求职大军。“毕业头3年,跟着公司项目跑了多个省份,收入不错,经验也积累了不少,但是考虑到个人问题,还是在去年选择回家当了一回‘考碗族’。”雷小成坦言,这个选择浪费了不少时间。他不仅参加了国考、省考,还有事业单位招考,但成绩都不理想,所以只能重新开始找工作,这次想要考虑全面一些,不着急马上入职。

与孔燕军、雷小成选择不同,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提升学业水平,提高职业素养,以此来增加在就业市场竞争的砝码。“磨刀不误砍柴工,想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就业方向,踩准自己的就业步伐才会更高效。”就读于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李燕这个暑假没闲着,她从家乡景泰来兰州一边找实习单位,一边计划着提升学历。“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是前十,但到就业市场一看,不少职业技能都需要提升。”她告诉记者,家里人对她提高个人学历水平和职业素养非常支持,接下来可能会通过专升本或者自考继续提升学历。

企业着急忙慌供岗位“急招聘”

一边是冷静观望,谨慎选择的应聘者,而另一边则是积极宣讲,着急用人的招聘人员。冷热不均,一目了然。

“没经验,我们可以培养你,向上走的职业通道也非常畅通。”在7月27日的招聘会上,兰州一家培训机构提供10多个工作岗位,一有应聘者前往,工作人员就会积极宣讲,但招聘工作进展并不顺利。“每场招聘会都会有不少人前来咨询,但想招个合适的人却很难,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自身可选择余地大,即便有人有意向,也很难最终确定下来。”该公司负责招聘的陈女士无奈地说。

“我们提供的岗位基本都是销售,目前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不高,高校毕业生根本看不上,也吃不了这个苦。”兰州盛嘉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闫景辉一说起公司的招聘工作,就着急上火。他告诉记者,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对工作要求较高,他们并不着急一毕业就得上岗就业。

而根据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提供的数据显示,年1-7月,该人才市场共举办各类人才招聘活动85场次,其中公益性招聘活动(含校园招聘会)30场次,共组织各类用人单位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1.86万个,达成初步意向性就业协议6.42万份,其中高校毕业生达成初步意向性就业协议1.93万份。毕业生们的“慢就业”心态凸显。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省人社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省内院校甘肃生源毕业生和省外院校回甘报到登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总数保持在15万人以上,加上历年沉淀的未就业毕业生,每年约18万人需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

省人社厅相关人士分析称,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依然较大。同时,由于受工资水平、自然环境、市场化程度、就业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我省对优秀高校毕业生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许多紧缺专业、新兴专业和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才流失较多,留在本地未就业的毕业生中低学历、传统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占比较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相对更加突出,基层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2专家建议:毕业生摆正心态最重要

大学毕业后,是否应该快速找工作并没有标准答案,掌握好“火候”最重要。从事了近20年人力资源工作的程红岩建议称,高校毕业生初入职场,做好学生到职场“新鲜人”的角色转换是第一步。“毕业后是否选择立即择业入职,毕业生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弄清楚自己应该去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积累经验,还是由于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用暂缓求职的方式完善自己。然后‘对症下药’。”

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市场交流部的张小龙表示,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日趋理性,更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并不急于找一份“糊口”的工作,他们更看重专业的匹配度、薪资待遇、晋升空间等客观因素。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更成熟、更理性的表现。但是,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明确一点,切勿将“慢就业”变成“懒就业”,毕业后结合自身实际尽快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更为重要,可通过校园招聘会、当地人才市场举办的人才招聘会、招聘网站等多渠道寻找工作,若遇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应更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及技能的提高,而不是过分注重薪资待遇,因为毕业生离开校园初入社会,工作经验相对缺乏,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通过“频繁跳槽”来获取更高的薪资待遇,通过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较高的工作技能来获取高薪资及较大的晋升空间更切合实际。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熊园

大学生就业政策

1.见习实训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助跑”

积极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渠道作用,通过项目引领,资金支持,引导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按照省政府为民办实事要求,年我省继续实施支持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民生实事项目,支持1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企业与毕业生依法订立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报酬的,省财政给予招聘毕业生每人每月元的生活补贴,补贴期限为3年。

同时,我省还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满足高校毕业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就业服务需求,为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数据库。推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主动向高校延伸,开展就业服务送岗位、进校园活动,上半年联合省内11所高校举办了13场校园专场招聘活动,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1.76万份;开展档案托管、就业指导等讲座20多场次,吸引2万余名大学生参加。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同时,我省认真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出台《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扶持。继续统筹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基层服务项目,通过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计划引导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读用人单位急招人大学生们慢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