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向作者赠送“经营管理三部曲”▲
宋志平是中国杰出企业家。在40年经营企业实践中,他运用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指导企业创新发展,将中国建材、中国国药两家央企带进世界强,还出版了20本企业经营管理著作,被誉为企业思想家、企业教育家、中国的稻盛和夫。笔者近来通过深读、深研新近出版的“宋志平经营管理三部曲”——《三精管理》《经营制胜》《企业迷思》,发现可以将宋志平经营管理中创新的概念和原理,运用创新思维指导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大道至简的归纳为加、减、乘、除“四大”创新思维。
01
活用加法思维,
不断增加有利因素,
推进企业持续创新
加法思维,是指企业家在对企业创新问题进行思维时,将企业内、外部环境对自己产品与技术、经营与管理有利要素有机相加,进而推动企业产品和经营持续创新,助力企业做快做大的思维方法。它既可以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范围的扩大,甚至是不同事物的组合,从而产生创新的效果。
宋志平在创新中对加法思维情有独钟,他在中国建材实施“大水泥”战略的过程中,提出了“央企的实力+市场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的“混改”公式,通过联合重组,加出了近千家混合制水泥生产企业,实现了战略构想。
宋志平用加法思维加出两个世界强▲
在“互联网+”思维启示下,他在《经营制胜》一书中提出,创新要“引入+思维概念”。他在《三精管理》一书中提出:“企业在创新时,可以先看看已有业务能不能‘+’一下,如果能‘+’一下,就会投资少,获利多。”为此他还从带领中国国药、中国建材的创新实践和市场观察中总结了多种“+模式”。
一是“水泥+”模式。就是在水泥“+商混”“+骨料”“+制品”基础上,创新出“+焚烧垃圾”“+焚烧危废”“+焚烧污染”,拓展产业链延伸服务。
二是“玻璃+”模式。在生产建筑玻璃的基础上,创新超白压延玻璃,并把这种透光性极好的高透无影玻璃与现代农业、光伏产业结合起来,创新出智慧农业玻璃温室业务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玻璃业务。
三是“管理+”模式。就是从原来卖产品、卖原材料,到做研发、设计、制造、应用,实现由传统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升级。
四是“医院+”模式。就是在药品价格下压的情况下,通过病床增加、服务陪护细化、生活用品供应等方式,在药价之外扩大利润收入来源。
五是“书店+”模式。就是书店在卖书的基础上,腾出一些空间,加出喝咖啡、喝茶、儿童做手工的场所,增加书店新利润增长空间。
上述“+公式”和“+模式”,充分体现了宋志平善于运用加法思维思考企业创新问题,对企业开展创新具有很重要的启迪。企业用好加法思维,可以有效助力企业持续创新。老产品与新技术相加,可以成为市场领先的新产品;老产品与新款式相加,还可以创造出市场欢迎的新产品。老企业与新模式相加,还可以创造新的经营突破,让企业稳中求进,快速成长。
企业家在运用加法思维进行经营创新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条原则:一是要明确目的,做有目的、有效的创新;二是要把控时机,做适度领先市场需求的创新;三是要慎重行事,围绕产业链做同心圆的适度相加,切记不可“+”要素过度,形成包袱,影响经营。
02
善用减法思维,
不断克服不利因素,
推动企业组织创新
减法思维,是指企业家在对企业创新发展问题进行思维时,从减少、克服对企业发展不利因素来进行思维的方法,进而达到组织创新、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目的。
宋志平善用减法思维克服“大企业病”,促进企业强身健体。宋志平在《经营制胜》一书中提醒企业家“企业要学会做减法”。他认为:“企业发展中,机构、层级、人员会不断地增加,增加容易,减少难。”该如何防范大企业病呢?他提出:“要通过管理,向相反的方向推动,有意识地去控制机构和人员膨胀,缩小规模,在“减”字上下功夫。”他从当知青时学会的果树“剪枝”技术中获得启发,告诫大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不停地‘剪枝’,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稳健成长。”在实践中,他运用“减法思维”,创新性地提出“组织精健化”的管理理念,用“减层级、减机构、减冗员”的“三减”工作思路,有效推动了企业的瘦身健体。在减层级方面,中国建材要求不超过五级,减少法人户,轻装上阵;在减机构方面,总部职能部门由27个压减为12个,人员由名减为名;在裁减冗员方面,总部以下采取“五三三”定员,业务平台——区域水泥公司定编50人,片区公司定员30人,下属水泥生产企业不超过人,有的水泥智能化工厂已经只需要50人了。尤其是在经过了快速发展和年的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材料集团重组的大变革中,机构、层级、人员不仅没有增加,而且集团总部还实现了机构、人员双精简,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宋志平推进“两材重组”后用减法思维实现机构、人员双精简▲
宋志平善用减法思维促进业务归核。宋志平在《三精管理》中认为,企业聚焦核心业务,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看家本领”。他通过在中国建材的经营实践,提出了业务归核化的经营思想。他提出:“企业要聚焦四个核心,即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核心客户”。在核心业务上,他认为企业要突出核心业务,中小企业要做到“窄而深”,拓展国际市场,打造隐形冠*;大型企业、上公司业务原则不超过三个,力争跻身行业前三;在核心专长上,他认为企业要打造核心专长,没有专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想要“一招鲜,吃遍天”,企业至少要在某一件事上比别人做得更好,要制定好差异化战略。在核心市场方面,他认为企业要精耕核心市场,根据行业和自身特点,理智选择细分市场,不能包打天下,要清楚核心市场在哪里,核心利润区主要来自哪里,然后深耕;在核心客户方面,他认为企业要抓住核心客户,凡是优秀的企业往往都建立了长期的客户和核心的客户群,都对客户忠诚,都在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并提供增值服务。中国建材在业务发展的历程中,一直用减法思维,聚焦“四个核心”,归核做精,既培育出北新建材、中国巨石这样的隐形冠*,也打造出中国建材这样的全球行业龙头。实践证明,以减法思维对企业不断地修枝剪枝,是确保业务归核化思想落地的关键,也是确保企业这棵参天大树茁壮成长的重要法宝。
宋志平运用减法思维的创新之举,对企业开展创新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减法思维的要义是减掉不利因素,聚焦核心优势,成就核心竞争力。企业家既可在产品定位上做减法,开辟出蓝海;可以在管理上做减法,精兵简*,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在战略上做减法,从多元化回归专业化,把企业做实做精。
企业家在用减法思维进行创新时,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以战略的眼光从减法中做好组织的精健化;二是对经营做减法时要重点减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劣势,保留可持续性发展的竞争力优势;三是立足全局做减法,既要做局部减法,还要做整体减法,兼顾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03
智用乘法思维,
不断聚合机遇资源,
推动企业跨越创新
乘法思维是指企业家在对企业创新问题进行思维时,将企业自身问题要素放大到市场、行业、社会、国家、社会、人类的高度,进而通过前瞻性、战略性的商业逻辑重构,运营模式再造,实现企业内在能力与外在机遇、资本、资源多项势能之间重新聚合、放大,进而产生强大乘积效应的思维过程。
宋志平是善抓机遇的高手。他认为:“企业要善于把握创新机遇”,“企业领导者需要有一双发现机遇的眼睛”。在《企业迷思》中作者告诉读者,有一次在香港路演时,一位记者曾向他提问:“掌管大企业,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他回答道:“就是看到机遇抓住它,然后制定一个清晰的战略,义无反顾地做下去。”对于中国建材发展的创新机遇是什么,宋志平有两点清醒的认识:一是中国经济发展,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中国企业也呈现出爆发式发展和井喷式成长态势。这种发展带来的客观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市场的内在逻辑是,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过剩后就要进行行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对企业来说,这样的机遇是不常有的。”正是对创新机遇的从容把握,中国建材才能做到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大水泥”战略之中,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水泥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创新机遇期,使企业实现了乘积式跨越。
宋志平还是整合资源的高手。他说:“做企业不仅靠自我的原始创造和积累,还要靠整合资源。”他还以物理、化学原理为例来说明整合资源的道理,“学物理、化学的人都知道什么是临界体积,放射性元素累积到一定体积的时候,就会发生链式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做企业同样如此,当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集聚效应。”“纵观全世界的大企业,大多是在资源集中和优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从产业到产业与资本的结合,再到产业、资本与资源的结合,这一次又一次惊险跳跃,是大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正是因为他对整合资源有如此清醒的认知,才能够以“没有枪,没有炮,别人帮我们造”的形象化理念,带领中国建材通过香港上市整合资本资源,联合重组整合水泥资源,管理创新整合人力资源,集成创新整合技术资源,用18年时间实现了营收从20亿到亿的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全球建材行业的头部企业。中国建材进行水泥企业整合的案例也于年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库,这也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企业入选。
宋志平年受邀在哈佛商学院讲学▲
古人云:“善战者谋之于势”。宋志平将内在能力势能与外在机遇、资本、资源势能成功聚合、放大,使中国建材产生了乘积效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正是他善用乘法思维谋势、取势、聚势、乘势、扩势的结果,对企业家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彼得·德鲁克说:“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会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企业家要想从容运用“乘法思维”解决企业问题,就要具有由内向外,以企业为圆心因素,行业为半径因素,社会、国家、世界为圆周因素的思维空间,进而将外部世界的需求、信息转化为对企业战略环境、战略发展的机会因素,组成“乘法算式”进行“乘法运算”,进而实现微观与宏观、局部与全局的有机相融,形成整合多方资源的聚势大平台,通过平台间因素相互聚合、促进、转化,产生巨大的势能,成为具有“胸怀企业,放眼世界”格局和境界的创新型企业家。
企业家在运用乘法思维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找到外在势能,善于从更大的产业和跨产业格局来寻找可与企业产生联系的外在势能;二是要把握内在势能,注意找准具有企业独特优势资源的内在势能;三是要把握时机,抓住将外在势能与内在势能结合的战略机遇窗口期进行“乘法”运作。
04
敢用除法思维,
破除“守成”意识,
勇于开展颠覆创新
除法思维是指企业家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勇于破除成果、经验、理论等“守成”的思维意识,敢于打破现有平衡,对企业产品和技术、经营与管理进行创造式破坏、颠覆式创新而进行思维的过程。这既是企业高层次的创新,也是企业家更高层次的创新思维。在“除法思维”中,没有破除“守成”思维意识,企业颠覆创新就无法实现。
宋志平对用除法思维破除“守成”意识,开展颠覆创新有深刻的认知。他在《经营制胜》一书中说:“大企业失败,往往是因为他们总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我们有些成功的经验要记住,但环境变了,如果不创新、不学新东西,总用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必然失败。”上述这段精彩论述中所说的“总用过去成功的经验”“不创新、不学新东西”,其实就是对经验、成果、理论的“守成”意识。对此,宋志平有更深刻的认识:“开展颠覆创新很重要。既有的业务曾让公司在数十年内长盛不衰,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但如果一直沿用过去的经营思路和商业模式,不做颠覆性创新,就很容易被新入场者淘汰”。
对企业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处理好持续性创新和颠覆创新的关系,宋志平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进行颠覆式创新的部分独立出来,建立新部门,同原有业务分开,依靠原有业务部门搞颠覆创新是很难的。”在《企业迷思》一书中,作者在总结中国建材持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经验时告诉读者:“一项新技术如果确有颠覆性的潜质,而我们自己又没有,那就去找一个行业里技术领先又有些发展瓶颈的企业迅速重组,给予其资金支持,这样就能快速切入新领域。我们不会让做老业务的人去开发新技术。也就是说,在持续性创新与颠覆创新融合过程中,用不同的平台做不同的业务是基本原则。”中国建材通过在建材领域采用“水泥+”模式不断进行持续性创新,在材料领域重点开发国家领先的碳纤维、玻璃新材料等,开展颠覆式创新,取得产业化新成果,形成了持续性创新与颠覆式创新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中国建材新材料领域开展颠覆式创新取得产业化新成果,
与“水泥+”模式持续性创新形成相互促进新局面▲
除法思维的关键是要破除企业家心中的“守成”意识,推动企业勇敢地开展颠覆式创新。但实际中,大多数企业家在大干快上、建功立业方面敢作敢为,但在企业成功辉煌之后破除定式、否定自我、颠覆自我却总是行动迟缓、难下决心。诺基亚CEO曾在手机业务倒下后说:“我们一直没有做错什么,但我们输了。”诺基亚的输,其根源就是在手机进入智能终端时代,沉浸在霸主的“守成”思维意识之中,没有迈出颠覆自我的步伐。明代思想家、心学家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对此,企业家一定要清醒认知“守成”思维意识对创新的消极作用,坚决克服自身存在的“守成”思维意识,勇破心中“守成”之贼,勇于开展颠覆创新。
企业家在运用除法思维进行创新时,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要破除“成果守成”的思维意识,要对企业已经取得的成就敢于“视而不见”;二是要破除“经验守成”的思维意识,对自己的既往成功的经验敢于“自以为非”;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持续创新与颠覆式创新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方可做好颠覆创新。
总之,企业家谋划企业创新发展思路时,可以从“宋志平经营管理三部曲”中汲取创新思维智慧,用好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在推动企业持续创新时,活用加法思维;推动企业组织创新时,善用减法思维;推动企业跨越发展时,智用乘法思维;推动企业颠覆创新时,敢用除法思维。这正是“宋志平经营管理三部曲”给我们带来的创新启示。
作者简介
刘秉君,管理思维研究专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信息学院高培中心原专家委副主任,著有《思维的力量》等著作,研究成果获国家级一、二等奖。
作者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高级研究员